上饶师范学院2020年专升本《旅游文化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特别是从事导游工作和旅游规划工作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以考察各种旅游文化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主要研究旅游文化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旅游活动发展的机理,认识旅游业发展的规律,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能力。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中国旅游历史文化的基本情况,了解旅游与历史的密切关系,学习与旅游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高旅游层次,更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
二、教学参考书
教材:
曹诗图、孙静:《旅游文化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年版。
参考书目:
谢春山:《旅游文化学》,高教出版社2012年版。
三、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旅游主体文化导论
教学内容(知识点)
第一节 文化概述
文化概念,文化的结构和类型,文化的不同分类,文化的成因和基本特征,文化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与文化二者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旅游文化学的概念、特征与功能
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文化的功能
第四节 旅游文化研究
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考核要求
1.了解文化的概念、结构、类型、成因、特征及功能。
2.掌握旅游文化的概念、功能、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3.掌握旅游文化的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的概念 。
4.理解并掌握旅游文化的特征,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文化、旅游文化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文化?并从要素和结构上予以说明。
2.以迪士尼乐园为例,分析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3.简述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4.说明旅游文化的内涵。
5.旅游文化具有哪些特点与功能。
6.简述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三、案例分析:“印象·刘三姐”。
旅游主体的文化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
人的本质属性,人在时代变化中的异化,人性的超越与回归。
第二节 旅游动机的文化分析
旅游动机类型的文化分析,旅游动机的历史观照,彰显旅游的非功利精神。
第三节 旅游审美的文化分析
旅游审美的要素及特征,类型特征,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旅游审美文化的时空差异。
第四节 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分析
观念及其文化属性,消费行为与文化的关系,中西方旅游主体消费行为的文化差异,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走向,异化与引导。
第五节 旅游主题文化人格的塑造
旅游是最具有文化意味的行为,文化人格塑造的空间领域,旅游主体的理想文化人格塑造。
考核要求
1.认识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和人的异化问题,理解人性的超越与回归。
2.学会对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审美行为、旅游消费行为、进行文化分析。
3掌握旅游主体文化人格塑造在旅游中的重要意义。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
二、简答题
1.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属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结合实际,谈谈文化因素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中西旅游主体消费行为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旅游消费行为异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进行正确引导?
5.说明旅游主体的文化属性和人的异化问题。
6.试对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文化分析。
7.从旅游审美化有哪些类型。
8.举例说明旅游审美感受的三个层次。
9.说明旅游主体文化人格塑造在旅游中的重要意义。
三、案例分析:飞越南极的旅游者。
人文景观旅游文化
学习内容(知识点)
第一节 园林与旅游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概述,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特征之比较,园林文化与旅游。
第二节 旅游与传统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古城、宫廷、陵园、寺庙、石窟、古塔、桥梁、民间建筑,中西古建筑文化比较,传统建筑文化与旅游 。
第三节 民俗文化与旅游
民俗文化概述,特征,民俗文化中的旅游审美内容,民俗文化旅游审美的特征及其社会意义,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第四节 旅游与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概述,中国饮食文化什么的构成要素分析,中国酒文化、茶文化鉴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第五节 旅游与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的基本知识(宗教的流派以其教义、宗教的神佛偶像),宗教文化的分类(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道教文化),宗教文化与旅游。
考核要求
1.掌握园林文化、传统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基本知识和审美鉴赏方法。
2.掌握园林文化、传统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的中西差别。
3.掌握园林文化、传统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及旅游开发途径。
复习思考题
一、简答题
1.简述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基本美学思想及主要创作手法。
2.分别比较我国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不同特点 。
3.分别比较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不同特点 。
4.简述我国园林构成要素及其在造园艺术中的审美功能。
5.简述我国古建筑的主要形式(或类别)。
6.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主要应从哪些方面去认识和把握。
7.比较中西古代建筑风格上的主要差异 。
8.解释说明中国菜点之美的构成要素。
9.简述我国八大菜系各自的风格特点。
10.简要说明茶文化的核心——茶艺和茶道的内容。
11.简述酒的文化魅力 。
12.简要对比中西饮食文化 。
13.简述总结的主要类别及各自文化特点 。
14.简述宗教文化的审美功能。
15.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又哪些开发途径?在开发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二、案例分析: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
三、论述题
1.宗教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的原因分析或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吸引力的一般分析。
2.试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取向。
3.以北京故宫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4.中国古代建筑方面等级观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比较四大宗教教义的异同。
6.为什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要了解道教?
艺术景观旅游文化
学习内容(知识点)
雕塑艺术与旅游
雕塑的艺术特点与形式,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成就,中国雕塑的美学特征,中西雕塑文化比较,雕塑与旅游。
中国书法艺术
主要书体的艺术特征及其发展演变,历代著名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体现,书法与旅游。
音乐艺术与旅游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欣赏,传统民歌的地域特征,音乐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考核要求
1.掌握雕塑文化、书法文化、音乐文化的艺术特点和审美鉴赏方法。
2.掌握雕塑文化、音乐文化的中西方差别。
3.掌握雕塑文化、书法文化、音乐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及旅游开发途径。
复习思考题
1.雕塑艺术有何突出特点或优势?
2.描述雕塑艺术的鉴赏方法。
3.对中西雕塑文化进行比较。
4.指出晋代、唐代、宋代书法艺术的主要特点。
5.描述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与鉴赏要领。
6.描述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与欣赏方法。
7.如何开发音乐文化、书法文化旅游资源?结合某旅游地或旅游景点的实际谈谈个人的想法。
二、案例分析:洛阳龙门石窟大佛。
旅游企业文化
学习内容(知识点)
旅游企业文化内涵
旅游企业文化的定义,内容,一般特征,个性特征。
旅游企业文化功能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规范约束功能,调节功能,辐射功能,创新功能,效率功能,阻抑功能。
世界主要旅游企业文化类型的跨文化分析
美国旅游企业文化的特点,日本旅游企业文化的特点,中国旅游企业文化的特点。
旅游企业文化发展趋势
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与生态文化有机的结合,更加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更加重视“人本管理”。
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
内涵,评价标准,形象塑造,遵循的原则,关键环节和主要方法。
考核要求
1.掌握旅游企业文化的概念、内涵、特点。
2.认识旅游企业文化的功能。
3.了解旅游企业文化发展趋势和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原则、方法或途径。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旅游企业文化的定义、内容、结构。
2.简述旅游企业文化的特性、功能。
3.试比较美国、日本两国旅游企业文化的特点。
4.旅游企业识别系统(CIS)包括哪些层次及内容。
5.描述旅游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6.案例分析:宜昌国际大酒店的企业文化建设。
旅游区域文化
学习内容(知识点)
地域文化概念与特征
定义,基本特征,对现代旅游的启示。
中国旅游文化区域
燕赵旅游文化区,秦晋旅游文化区,中原旅游文化区,齐鲁旅游文化区,荆楚旅游文化区,巴蜀旅游文化区,皖赣旅游文化区,吴越旅游文化区,闽台旅游文化区,岭南旅游文化区,云贵旅游文化区,关东旅游文化区,草原旅游文化区,西北旅游文化区,青藏旅游文化区。
区域旅游的文化策划
把握好区域旅游地的文化导向,做好区域旅游文化特色的发掘与主题定位,注意文化资源转化的可行性识别。
旅游地域文化形象塑造
塑造一个好的旅游地形象,抓好旅游地域文化建设,旅游地域文化建设要防止“伪文化”。
考核要求
1.掌握地域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2.了解中国旅游文化区域的地理分布及其特色。
3.正确理解旅游区域文化与旅游开发建设的关系。
4.掌握区域文化建设的原则。
5.培养学生对旅游地形象主题的分析与策划能力。
复习思考题
1.分析民俗风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2.简述地域文化对旅游建设及开发的意义。
3.为什么说文化主题定位是旅游文化开发的关键。
4.什么是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形象应注意哪些原则?
5.文化旅游产品策划与开发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旅游跨文化研究
学习内容(知识点)
旅游与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概述,旅游的跨文化交流,
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主体文化差异,客体文化差异,介体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原因分析
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宗教文化的原因。
旅游文化的冲突与整合:
冲突,整合
跨文化与旅游活动及旅游经营
加强跨文化培训,提高旅游活动中跨文化交流能力,加强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及营销的文化针对性,实施跨文化管理,克服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障碍。
考核要求
1.了解旅游的跨文化交流属性。
2.理解中西方旅游文化在主体、客体、介体方面的差异。
3.了解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文化冲突与整合的原因。
4.认识树立跨文化意识和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对旅游经营活动的重要性。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2.如何理解旅游主体的跨文化交流作用旅游。
3.中西方旅游者在旅游性格、消费习惯、审美、服务感知上有何不同。
4.哪些因素导致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的产生。
5.如何提高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流能力。
6.旅游跨国企业通常面临哪些文化障碍?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7.案例分析:中国人的“客随主便”。
旅游接地带文化的变迁与调适
学习内容(知识点)
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与作用的机理分析
旅游接待地可持续发展中的文化调适
对旅游接待地文化变迁持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旅游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协调是旅游发展追求的最高境界,可持续发展是旅游发展的行为准则和终极目标。
考核要求
1.掌握旅游活动对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2.认识和理解旅游接待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
3.掌握旅游接待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调适方法。
4.正确认识并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
复习思考题
1.解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实质。
2.为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接待地在文化调适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3.何谓“变通性旅游”?
4.试述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的具体含义。
5.案例分析:泸沽湖忧思录——变迁中的女儿国。